網誌

我的身體我決定

一般女性懷孕通常能獲得祝福,然而身障女性懷孕則常面臨質疑「你確定要生嗎?」這當中除了疾病遺傳性的擔憂外,另一方面則因社會偏見,認為身障女性沒有能力照顧孩子,是「不適任」的母親,因此也不被期待或鼓勵生育。社會慣以傳統照顧者的模板強加在障礙女性身上,在她們決定生或不生之前,就先對她們的生育、照顧能力打了叉叉。

然而,障礙女性無法照顧孩子並非因為身體限制,而是相關支持資源的不足,如醫療人員對於障礙孕婦缺乏認知,產檢環境沒有無障礙設施、育兒資訊及輔具不足等等。事實上,國外早已開始重視回應身障
母親的育兒需求,如提供適合使用的輔具、也有為身障父母設立的網站,分享彼此育兒經驗與資訊,或是適合身障母親使用的育兒用品。

延伸閱讀:

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出版《身心障礙者懷孕手冊》、《身心障礙者育兒手冊》

我要的幸福和你一樣

社會總期待女性承擔照顧者的位置,當這些期待投射在女性身心障礙者身上時,多半認為身心障礙者的肢體功能受限,一定會影響到生小孩的功能,或者不能提供小孩妥善照顧的能力。這樣的社會氛圍下,身障女性在追求伴侶過程中,可能經常承受過多的指指點點和阻礙,諸如「不要去耽誤別人的幸福」、「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了,又如何照顧別人」等等。以至於我們也逐漸忽略身障者也有想發展感情的需求,以及融入社會建立社交網絡的渴望。

「愛」的感覺與「被愛」的需要,是人基本的需求與慾望,在愛情之前無須設限,無論是誰、是什麼樣子,每一個人值得愛人也值得被愛。

我的美的標準是我自己

「美、好看」的定義是什麼?高?瘦?大眼?長髮?白皮膚?
或者是小麥色肌膚?地球上有多少個人,美就有幾多少種截然不同的型態,每個人都有定義自己「漂亮」的權利,不需要將世俗的標準、喜好套回自己身上。

你的樣子,你可以自己決定,「美」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,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美感都是最獨特的!

妳的數字 只是妳的數字

障礙女性的身體形象,由於不符合社會文化的期待,也因此往往被認為不具吸引力,甚至遭受主流所建構美的標準所壓迫,一定要符合這套標準才能稱得上「美」,然而這些主流的審美價值也影響多數女性對自我的「過度檢視」。

路上任何人都能輕易過來指導你的身材、或你該要怎麼做,這些充滿著自以為的善意,卻忘了每個人不論外在或特質都應該得到平等尊重,美的標準不應該只有單一的想像或只有一種樣子,尺寸不該是斷定外觀吸引力的唯一指標。

泡湯

很多人看見女性身心障礙者,常常夾帶了從自己經驗出發的想像,以至於對他們有許多的好奇,然而這些好奇心的目光、不太友善的凝視或是過度關懷,都讓人覺得不舒服、甚至變成一種壓力。

但,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,而不完美也是一種美,接受差異,欣賞自己,女性的價值,不需要別人來評斷。

月事令人既期待 又怕受傷害

你是否曾經思考過,看見一位女性輪椅族,她在月經來時是否面臨更多的不方便?以及,不同身心障礙類別的女性,在面對月經時又會有不同的考驗?

譬如智能障礙者,可能因無法清楚表達經期時的感受,或處理不當而導致疾病發生;而肢體障礙的女性可能要躺在平台上才能更換衛生棉,但是目前大部分公共空間的無障礙廁所並沒有這樣的設施;或因手部功能不靈活,無法精準使用衛生棉,以致於她們總是坐立難安、擔心月經會外漏…等,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障礙女性真實的處境,也讓出門多了一層顧慮,只好盡量減少在經期時出門。

因此,除了建構更友善的環境,以及易讀教育與醫療協助外,也要有更細緻的性別敏感度及社會支持,同理不同的差異,讓月事不再令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。誰說那幾天,女生只能讓步!

我也好想去畢業旅行

畢業旅行和校外教學對多數人來說,是童年和求學時期的美好回憶,但對於障礙者來說,可能因為環境或其他因素障礙,不一定有機會參與學校所舉辦的校外教學和畢業旅行的經驗。

因此,我們要共同努力去排除「環境中的障礙」,而非排除「障礙者」。所以,當學校、教育單位在行程的規劃上,可以特別注意路線安排(無障礙設施)、時間的掌控、交通工具的選擇(升降設備的旅遊巴士)、支持人力的安排、以及餐食和住宿空間(無障礙廁所、無障礙房)…等等,就可以安排一個能跟大家一起同遊的無障礙旅行。

延伸閱讀:

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出版《每一個都要到》繪本影片

交通部觀光局 無障礙旅遊資訊

顧包包

過去對於障礙學生而言,在學校上體育課時,坐在操場邊或是樹蔭下乘涼、又或教室自習,是對體育課普遍的直覺印象。然而現在因為有「適應體育」的推展,以及友善運動環境的建構,讓身心障礙學生,上體育課不再是「只能」坐冷板凳、顧包包或是當啦啦隊。

「適應體育」是什麼呢?就是當體育課裡面有特殊生的時候,除了硬體環境的無障礙規劃外,針對學生的個別需求、現況能力調整教學內容,並發展多元、融合的體育活動,讓特珠需求的學生可以和大家一起上體育課,也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參與,再也不用當操場的路人甲,運動再也無障礙!

延伸閱讀:教育部體育署《適應體育數位平台》

撐起我的世界

在遊戲場快樂的「玩」,對於小孩來說再自然不過了,不但是成長的過程也是學習及接觸人群的一種方式。但,過去對於障礙者來說,「不能玩」的經驗,讓他們與遊戲場之間,存在著一條難以跨越的「有障礙」鴻溝。然而是不是真的「不能玩」呢?其實,是因為我們缺乏友善共融的遊具。


目前,很多地方都開始有「共融遊戲場」的設置。什麼是「共融遊戲場」?其實就是能滿足所有人,無論是兒童、成人或是年長者,都可以一起在公園裏遊玩,障礙身份的父母親,也可以帶著孩子溜滑梯、盪鞦韆,障礙孩童也可以與鄰居們一起在公園享受童年。「共融」除了硬體設施外,還要有兼顧各種使用者需求的設計,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友善的對待每一個人,再也沒有一個孩子「不能玩」,或是假裝自己「不想玩」。

祈福解厄

由於社會普遍仍對障礙者存有歧視眼光和刻板印象,當家中有身心障礙小孩時,家中成員或多或少都對於未來感到憂心,甚至到處求神問卜或者拼命禱告,希望家中的孩子能像「正常人」一樣。

由於人們常以二分法的眼光看世界,沒有人天生會認為自己或他人是不正常的,通常是透過學習或是社會環境來認知或區分所謂的「正不正常」,每個人都有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情,也都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。障礙者與非障礙者,每個生命個體都有獨特性與可能性,每個生命都值得出生與存在。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.

向上 ↑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