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誌

聽不到的祝福 閱讀讓我打開世界

大多數人很難想像如果不靠說話,該怎麼學習和溝通?然而,聽障者就是生活在接近/無聲的世界,因此理解方式只能透過看和感覺,和「聽人」有著明顯的不同。

譬如,聾人仰賴手語,並搭配表情來表達語意,但溝通過程中,可能因為文化差異而衍生誤解,又或在一群人的社交環境中,因沒有手語翻譯員協助傳遞訊息,無法加入話題討論,也常因為手語翻譯的時間差,難以及時回應話題加入討論,也因此容易讓聽障者產生社交困難。

註:稱聽覺正常的人為「聽人」

延伸閱讀:

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出版《希兒與皮帝的神奇之旅》:臺灣手語繪本

小巨人 心大強

家中的每一個空間都可以有通用設計(Universal Design)的規劃,讓空間發揮最大的包容性,不僅是考慮身心障礙者、老人等特殊對象,而是不同年齡、高矮胖瘦、健康或失能者,都能舒適居住,並考量人生各階段的需求和行為能力條件,設計的適合的傢俱或空間,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同時適用於每個人。因此,若有了「通通可以用」的廚房空間,讓不同狀態、不同社會角色的無障礙環境需求者,都能安全、便利、無礙的使用各項設備,再也沒有因環境帶來的行動限制。

註:通用設計7大原則,包含:公平使用、彈性使用、簡易及直覺使用、容易理解的信息、容許操作錯誤不致引起危險或損壞、省力、適當的尺寸及空間供使用。
註:政府提供「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」的補助,改善家居無障礙環境。申請方式可直接撥打《1966長照專線》,或至衛福部社家署《輔具資源入口網》查詢。

延伸閱讀:

衛福部社家署《輔具資源入口網》

我很有彈性 工作也可以很有彈性

任何人的潛能得以發揮,不在於他的身體或樣貌狀態,而在於他對工作的信念與熱忱,因此,身心障礙不代表減少就業意願,只要透過「職務再設計」,有適當的輔助器材、無障礙環境,他們的工作能亦能得到發揮。

障礙者在職務種類上選擇性相對低,升遷與發展性相對侷限,而交織處境中的障礙女性在職場中則更顯困難。因此,我們需要更多企業落實聘用女性障礙者,放下對性別或障礙者的刻板印象,給予無障礙的環境、輔具或是將工作內容再設計,讓他們排除工作障礙,更發揮不同的長處及工作效率。

延伸閱讀:

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辦理「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」

看見問題 不如找到方法

許多聽障者仰賴手語和外界溝通,但由於手語是視覺、圖像式語言,和主要靠聽覺的口語差異大,因此在手語溝通過程中,亦可能因文化差異而衍生誤解。

除了與人溝通不易外,在日常生活中辦事洽公、各種設定密碼規則、或是五花八門的條文規定等,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,實則隱藏聽障者的困難。因此,如果有更多通用設計的輔具,如同步聽打服務、或者AI語音辨識的即時字幕服務,都能協助聽障族群甚至是任何一個不方便聽到、或聽不清楚聲音的人,都能透過字幕輔助獲得資訊。

「資訊平權」,就是提供不同的格式,讓每個人都能公平地接收訊息,若能多個小動作,多設一位手譯員或是多一種易讀版本,就能對障礙者有更多的幫助、更友善,也就更能落實真正的資訊平權!

性騷擾

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,也是邁向獨立、追求自我肯定,並在社會中建立尊嚴的重要途徑。然而,職場中對障礙者的刻板印象與迷思依舊存在,其中,性騷擾也是女性障礙者較容易忽略的部份,例如:肢體障礙的女性街賣者遭遇性騷擾時,很難第一時間推開加害者;或一般職場中,女性智能障礙者遇到性騷擾,卻無法清楚表達實際發生了什麼事;又或是視障女性在工作時被性騷擾,卻不知如何收集證據…等,這些現況都讓女性障礙者的人身安全難以獲得保障。

而且,對於廣泛的社會大眾而言,因常常不認為障礙者是有性吸引力的個體,讓此類事件更難以曝光。因此,未來不管在法律或服務上,對於障礙者的人身安全亦要有性別差異的思維,並適時研發、提供更友善的輔具協助障礙女性,以防碰到危急情況時能有效的立即求救。

須要看護時 被當成照顧人力

目前台灣的家庭照顧者中,有近八成都是女性,除了因過去長期不平等造成女性平均薪資較低外,又受刻板印象影響,認為「女性」比較會照顧,因此往往被家人認為是「理所當然」要成為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。

這個現象,對於女性障礙者來說並沒有不同,當女性障礙者在邁入中高齡時,也很可能面臨負擔起家中年長者的照顧責任,但她們因自己體力的退化或身體上的限制,往往也無力負荷,且並非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聘用看護。

因此,女性障礙者不只是家庭依賴者,同時也身為家庭照顧者,提供相對應需求的支持服務,協助實踐生活中的各種角色。

友善就醫 可以從體貼小地方開始

目前我們的醫院診所裡,普遍沒有適合女性障礙使用的環境或檢查設備,更由於就醫過程的溝通及資源不足,導致女性障礙者在就醫過程中面臨許多困境。譬如需要做預防性檢查,卻因無法上婦科檢查床被拒絕看診;聽障媽媽生產時因無法聽到麻醉指令而險有危及;有的更因目前醫療器材忽略障礙者身體差異、或是醫療人員忽略他們的身體經驗,以既定方式要求障礙者使用醫療器材,使得她們的就醫權益和健康可能因此受到損害。

而這些就醫困境,有賴醫療場域及整個社會,共同正視障礙女性主體性,包含充足的無障礙硬體環境跟設備、清楚具體的醫療說明及與使用者共同討論檢查方式的調整可能性,才能真正回應障礙女性群體的需要。

延伸閱讀:衛生福利部「全國醫療院所無障礙就醫環境資訊」

我不是一組器官而已

醫療專業場域裡,身心障礙者的身體是被去性別化的,且在醫學教育與服務中,仍多以男性的觀點來思考與執行,容易忽略了更細緻地去理解性別差異或女性身體的感受,或是對於女性障礙者存有某些預設、偏見。例如,無法獨立就醫而需要他人陪伴、不需要高標準的健康狀態、沒有性生活不需要避孕、生產或性病衛教等。

因此,除了生理學的性別差異知識外,提升醫療上的性別敏感,從性別的角度理看見並理解障礙女性的就醫需求,必能讓我們的友善醫療更向前邁進一大步。

性不性由妳

相較於男性障礙者,女性障礙者的身體自主權受到更多剝奪與壓迫,在成長經驗中,不只對自己的身體認識有限,有些甚至被迫拿掉子宮,以解除月經帶來的麻煩、或避免性行為而懷孕,這些情況在女性智能障礙者身上更為常見。

因此我們需要更了解障礙女性的生活經驗,不再緘默與迴避性議題,肯定女性障礙者表達情意與自我決策的主體權利,協助他們探索自己的身體感覺與慾望,並且跳脫性別框架,讓障礙女性可以擁有和你我一樣的性自主權。

斷慾念

「性慾」對於亞洲女性來說,總是隱晦難以啟齒的,其中女性障礙者的性愛問題則更是被忽視或隱而不談,由於對於障礙者仍存在的偏見,譬如認為只要吃飽睡好就好,沒有性需求,這也讓女性障礙者被迫忽略自身的性權。再者,由於性教育的不足以及父母並不知道如何應對,因此也常用逃避的心態看待障礙孩子的性好奇或需求,甚至告訴孩子「不要想那麼多啦!不要胡思亂想..」,或是對於性慾採用防堵的方式來面對。

這種「不要式」、「簡化式」的性教育,更是讓女性障礙者,難有發展親密關係的能力。其實,情慾的探索與發展是與生俱來的,更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,如果能對障礙女性多一點理解、給予適切的支持與正確引導,才能正視並理解女性、障礙者的性權。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.

向上 ↑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